话 说 阅 读
——浅议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陈显华
永州市东安县石期市镇中心小学
【摘 要】在全国掀起全民阅读的热潮中,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节假日,业余时间人们纷纷涌向图书馆,新华书店。享受着一份精神大餐。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那么怎样提升阅读水平,一定要从阅读习惯和能力着手。本文从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兴趣能力 阅读量 阅读方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阅读它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一切,使自己受益终生。正如西汉学者刘向所学: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人生的感悟、真谛,就可以找到答案。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然而,有相当多的小学生不爱阅读,甚至不阅读任何课外书籍。对读书毫无兴趣。又有相当多的父母过于强调成绩,这就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天赋。造成终生遗憾。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理论上讲0-6岁是儿童良好习惯(包括心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看似复杂的学习能力,却可以用一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出90%以上;即“阅读能力”。我的做法是:首先,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好学生爱看的第一批好书,使学生对书产生好感。学生爱不爱看书,与老师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学生阅读的初期,一定要给学生进行精心的书刊挑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故事、连环画、彩图科幻故事等。使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老师和家长不必过多地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学生愿意把一本拿在手上就应该感到高兴。若严加干涉或多或少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厌恶感,最后导致厌恶阅读。
第三 老师和家长要示范阅读。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儿童,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只要给他们一个示范,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相反:如果家长在一旁打牌、下棋、谈笑风生,你想他们有心思进行阅读吗?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阅读,家中尽可能多购买书籍,摆放在显眼经常接触的位置,让孩子随手可取,这样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家长自己也要静下心来和孩子共同阅读,给孩子创设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老师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时常做到书不离手。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从而巩固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还可以通过课下布任务的方式,向学生布置阅读或课外资料搜寻任务,促使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另外还可以每周举办阅读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月开展作文竞赛,促使学生查阅资料、丰富词汇,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相同和相关书籍阅读。使他们对词句、篇章结构、写作意图含义有着更深的了解。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就更轻松,更愉悦。如为高年级同学选择结合课文有关作者。 读读老舍、巴金、叶圣陶、鲁迅、高尔基、契科夫等人的作品。
其次,发挥故事的魅力。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这时老师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奇特、或激动的情感世界。这时教师揭示课题,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经过这一导入,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更有兴趣地探究下去。
第五 建立班级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不足,我经常动员学生把个人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图书。图书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图书,一定想一睹为快,这样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说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能力培养最基础的环节,它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词句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第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也就是口头运用。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本中,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有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提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绿衣裳,而不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时,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背上腿上是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绿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的扣子扣拢了。那么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观察细致。还说明他对课文有关句子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回答非常恰当。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动画效果吸引学生。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作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感悟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作课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画面。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发奋读书的斗志。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可谓之一举多得。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时时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坚持广泛的长期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加大阅读量
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显示, 6-12岁是学生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基础)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比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适宜的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适宜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的游戏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有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大量作业上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和聪明就是被淹没了。
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100-200万),三四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200-300万字),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正常300-500万字),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每年可以达到1000万字以上。
6-12岁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上去。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全书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增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孩子本来已经全天在学校跟老师听课做题,晚上还要加班完成大量的作业。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同海底捞针,实在是得不偿失。不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遍读名著,如同满山种树最后收获的是一片森林。其效果远远高于海底捞针。海底捞针,就算捞到了也只不过是一根针。之所以说,如果孩子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书本和作业上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如同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初中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得高分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想学了。相反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学生成绩上升反而更大。我们学校有两个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各科成绩都非常拔尖。而不喜欢阅读,听他父母说,连一本名著都没读过。高考时其他科目成绩非常出色,有的接近满分,然而语文只考了80多分,相当于他所在学校体育生的平均成绩,学校校长痛心地说:“你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看书太少,才导致今天的结局。”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另一个虽然学业成绩平平,但他父母深知阅读的重要性。经常督促他加强阅读训练。并规定了一个月、一年的阅读量。后来,两人都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学的同一专业。毕业进入同一行业。前者却觉得力不从心。经常抱怨自己小时候读书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大了就更不想看书了。导致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都感到头疼。后者,因为学习习惯好,阅读了大量书籍,因此写作水平超常,而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里就不赘述。事实充分佐证了这点。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儿的成绩,甚至被老师每天都在强调的分数所迷惑,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而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可是,孩子如同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家长只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要为孩子后面的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如同花朵。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蕾(打基础),初中阶段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
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有更大的成长力量,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阅读习惯培养上去,教育孩子去海量阅读。那么,小学生最头痛的作文,也会得到缓解,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
“书上有路勤为经”,一个“勤”字高度概括了阅读的路径。小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家长和教师注入耐心并长期坚持的过程。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教学需要贯彻到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也是有技巧的。那就是首先帮助学生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读书心得等。第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只要读得流利,能把握基本感情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得很有感情,能进行细致分析,基本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高年级可以开设文学欣赏课,旨在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及表达方式进行欣赏。揣摩并从中感悟、品味。从作品的意境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升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比如一篇好文章,好作品,要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把精彩之处烂记于心。一篇文章绝不会读一遍就能完全读懂。特别是名著佳作,必须一字一句地读,反复地读,认真琢磨才能真正读懂。第三还要把“精读”和“泛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精读又叫细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式。它要求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下来。对每个词语、每个段落和每个篇章进入深入的思考,弄清含义。当代作家秦牧曾给“精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精读就如老牛的反刍,老牛先是粗粗咀嚼,咽下去后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咽下去消化吸收。”这个比喻不仅说明了细致阅读和深入体会的必要性,而且也指明了精读的具体方法——反复阅读。“泛读”是指广泛阅读的意思。它不是泛泛地读,它是一种广泛的涉猎和吸取,它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有关读物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它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它只需要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有效地吸取文学作品的营养,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CAI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海量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阅读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后我想说的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为实现全民阅读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