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社区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资源列表 - 教师社区 - 教师作品
浅析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原创)
上传:蒋珏科学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7-12-19 12:59:42 点击次数:884次

浅析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南桥中心小学  蒋珏

从七十年代初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素质如何,独生子女的教育现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有社会的、学校的、也有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然而在这三者中,我认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父母对他的最初影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我们父母对独生子女总是期望值偏高、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过多的为子女做主,造成我们的独生子女自理、自信、自立等严重不足,家庭教育问题应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父母的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等;一些父母认为自已的现状(职业、地位、收入)已无法改变,便寄厚望与子女,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的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父母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 还有些父母自认为自已社会地位高,怕孩子不成器给自已丢面子,影响自已的形象。还有些父母存在着攀比心理,别人的孩子上音乐、美术、英语等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别人的孩子上奥数补习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上名,别人的孩子上重点学校自己的孩子没考上用钱买也要上。

父母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心理学研究当中表明,在某一限度内,人的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当超过了这一限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随着动机的增强而增强,反而降低。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父母不能对孩子过高期望,过高期望就会引起孩子过强的动机,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父母在对子女提要求时,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注意从自己子女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父母再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父母为子女做主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以为只有不输在起跑线上才能成为专门人才。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父母,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父母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父母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对儿童早期定向培养是受父母预定模式的影响。一是父母的自身模式,父母是科学家、艺术家、画家,就认为子女理所应当走父母之路;二是父母羡慕的模式,羡慕别人的子女,羡慕社会上有前途、有钱、有权的职业。

孩子小时候,其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朝三暮四、变来变去,父母这样按固有的模式按自已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孩子特长,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3—7岁)主导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心理过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的游戏,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之后,再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

三、过度教育

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 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父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父母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父母不懂教育科学,把“提前教育”、“强化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二是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理迫切、攀比心理作怪,使孩子成为全才、超人、想一步登天,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三是有些父母受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认为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避免过度教育,父母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要得到一些知识也只能是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成人交往中。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未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所以,父母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另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加快学习进程、大搞突击便可以奏效的,它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孩子还没到那个年龄阶段,心理水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没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即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秩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在。我们做父母的要用民主的心态对待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要用一双成熟的眼晴看待孩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吧。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空白文本框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