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19.《鱼我所欲也》表格式学案
上传:小溪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2-8 23:00:09 点击次数:699次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周玉杰  
审核人  
付丽娜   
审批  
教导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比喻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能力目标: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3.情感目标: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教学重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3.鉴赏法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作者档案:  
   
2、读准字音:   
不为( )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   
为( )宫室之美为( )之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 )尔   
不屑( ) 乡( )为身死而不受  
3.写出本文的通假字:  
   
4、积累下列实词: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如使】 【何不用也】 【则】 【由是】 【是故】 【非独】 【丧】 【箪】 【豆】 【羹】 【呼】 【尔】 【蹴】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已】 【本心】 【义】  
5、一词多义   
(1)为:今为( )宫室之美而为( )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2)得: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②而:呼尔而与之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二、 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教师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多种形式朗读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三、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思路点拨:首先运用了( )论证,从( )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 )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 )超过了(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 )论证,论证了( ),所以在( )和( )发生矛盾冲突时,应(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 )面进行( )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 ”)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是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 )、( )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 ),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 )面举例,与前者( ),指出一些显贵的人(“ ”)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 )“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 )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 )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 );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 ”),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4.文中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三)、赏析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四、 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五、 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   
< >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思想:忧虑  
造就人才 生活:艰苦、劳累、饥饿  
行为:困扰  
治理国家 正反论证  
   
教学反思: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05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