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邓菘化学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6-5-10 19:53:15 | 点击次数:637次 |
故答案为:煤.
(2)页岩气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
(3)氢氧化钠和硫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Na2S+2H2O,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是通过相互交换成分进行的,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2NaOH+H2S═Na2S+2H2O;D.
【点评】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并且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
21.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与其他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请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填空:
(1)A在反应①中起 催化 作用,红色金属的化学式为 Cu .
(2)反应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2O+CaO═Ca(OH)2 .
(3)蓝色沉淀属于 碱 (填“酸”“碱”或“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水和氧气,所以B、C是水或氧气中的一种,D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D中含有铜元素,B和红色金属反应会生成D,所以红色金属是铜,B是氧气,D就是氧化铜,所以C就是水,水和D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是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1)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水和氧气,所以B、C是水或氧气中的一种,D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D中含有铜元素,B和红色金属反应会生成D,所以红色金属是铜,B是氧气,D就是氧化铜,所以C就是水,水和D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是氧化钙,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和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合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加快了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所以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A在反应①中起催化作用,红色金属的化学式为:Cu;
(2)反应②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H2O+CaO=Ca(OH)2;
(3)通过推导可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在化学学习中知道,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氢氧化铜满足碱的定义,所以蓝色沉淀属于:碱.
故答案为:(1)催化,Cu;
(2)H2O+CaO=Ca(OH)2;
(3)碱.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简答题(共13分)
2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答三点即可)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化学与生活.
【分析】酸碱中和可以改变物质的酸碱性,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进行应用,如治疗胃酸过多,改良土壤等方面.
【解答】解:酸碱中和后生成盐和水,所得物质的酸碱性都会减弱,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可用氢氧化铝来治疗胃酸过多;用氢氧化钙来改良酸性土壤;用酸碱溶液来处理工厂排放的酸碱性不达标的废水等.
故答案为:(1)改变土壤酸碱性,如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的废水,使其pH达到符合的要求;
(3)用于医药,如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从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解答.
23.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金属资源.(答三点即可)
【考点】金属资源的保护.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本题可从防止金属的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开采矿物及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防止金属的锈蚀,由于金属锈蚀而浪费的金属约占三分之一,要想方设法防止金属生锈;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节约原料、节省能源,是一种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国家利益;寻找金属的代用品,减少了金属的使用等.
故答案为:防止金属生锈;回收废旧金属;合理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4.用理化方法各一种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写出方法、现象及对应结论)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各取少量待测液,分别溶于少量的水中,温度升高的是浓硫酸,温度变化不大的是稀硫酸.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各取少量待测液,分别插入一根小木条,能使木条变黑的是浓硫酸,不变色的是稀硫酸(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各取少量待测液,分别溶于少量的水中,温度升高的是浓硫酸,温度变化不大的是稀硫酸.
各取少量待测液,分别插入一根小木条,能使木条变黑的是浓硫酸,不变色的是稀硫酸(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25.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不明显,如何进行实验才能保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写出具体操作和现象)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设计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呈中性,当硫酸剩余时呈酸性,可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来检验硫酸是否有剩余,当氢氧化钠有剩余时可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检验.
【解答】解:可利用无色的酚酞试液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中和.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当看到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
故填: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当看到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
【点评】根据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分析,难度不大.
四、实验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26.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 酒精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4+O2↑ ,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将所选装置做出的改动是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求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CD (填序号),检验该气体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的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a是酒精灯,常用作热源.
故填:酒精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4+O2↑,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应该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故填:2KMnO4K2MnO4+MnO4+O2↑;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求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应该用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D;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27.如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 烧杯 、 玻璃棒 、量筒.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量筒中的水没有沿烧杯内壁倒入,造成液滴飞溅 .
(3)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称量 、 溶解 .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12 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 ③ 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②50mL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来考虑;
(3)根据图示可知操作步骤,根据溶质质量的计算方法来算溶质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考虑溶质质量分数的偏大偏小情况,根据量筒的选取方法推出选取量筒的量程.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使用的仪器可知,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烧杯、玻璃棒、量筒;
(2)应该左物右码,如果左码右物并且移动了游码,称得溶质质量会偏小,用量筒向烧杯内加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烧杯壁慢慢流下,防止液体溅出,否则水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3)根据图示很明显看出称量和溶解的步骤;氯化钠质量=100g×12%=12g,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量筒量程的选取方法是比所量液体多,并最接近的.
故答案为:(1)烧杯,玻璃棒;
(2)量筒中的水没有沿烧杯内壁倒入,造成液滴飞溅;
(3)称量,溶解,12,偏小,③.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配制溶液所用的基本仪器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并能灵活分析测量结果.
2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于是他们对这瓶氨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若发生变质,则变质的原因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
猜想二:完全变质
猜想三: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固体成分,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产生了较多气泡,他认为这瓶固体中含有 Na2CO3 ,从而否定了猜想一.
(2)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固体的成分,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于是他认为猜想三正确.
(3)丙同学认为乙的结论不严密,于是设计了以下方案,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 |
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过量的 BaCl2 (填化学式)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二正确 |
②反应后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 |
溶液不变色 |
【反思与交流】
(4)要除去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可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提出问题】根据氢氧化钠可以知道:氢氧化钠溶液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故可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1)根据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3)由于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所以验证氢氧根之前要先将碳酸根除去;可以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除去;
【拓展迁移】
(4)在除杂时,所选择的药品只能跟杂质反应,不能跟主物质反应.同时也不能引进新的杂质.利用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过滤除去沉淀后蒸发即可得纯净氢氧化钠固体.
【解答】解: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使氢氧化钠变质,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实验探究】(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从而否定了猜想一;
(3)由于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所以验证氢氧根之前要先将碳酸根除去;可以用加入过量的氯化钙除去;然后滴入酚酞溶液验证氢氧根离子,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否则没有;
【拓展迁移】
(4)可将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过滤除去碳酸钙沉淀后,对所得溶液进行蒸发,即可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分离得到固体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提出问题】2NaOH+CO2═Na2CO3+H2O;【实验探究】Na2CO3.(3)
实验步骤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 |
①BaCl2 |
|
|
② |
溶液不变色 |
【反思与交流】(4)Ca(OH)2+Na2CO3═CaCO3↓+2NaOH(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对混合溶液中溶质进行逐一检验时,先加入的试剂一定不能产生对后面所加试剂有影响的物质,避免前面的检验对后面检验的影响.
五、计算题(共10分)
29.将15克食盐加入85克水中,完全溶解形成溶液.问此溶液中溶质为 15 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5% .如此时向其中加入5克蔗糖,也全部溶解,则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105 克.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规律的类比;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5克食盐加入85克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所以溶质是15g,溶质质量分数=;把溶解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加在一块,就是溶液质量.
【解答】解:15克食盐加入85克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所以溶质是15g,溶质质量分数===15%;把溶解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加在一块,就是溶液质量,所以溶液质量=15g+85g+5g=105g.
故答案为:15;15%;105.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30.将2克二氧化锰与一定量的氯酸钾混合共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的质量为16.9克,请计算:(1)生成氧气为多少克?(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设氯酸钾质量为x,生成氧气质量为y,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16.9g﹣2g=14.9g,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x 14.9g y
==,
x=24.5g,y=9.6g,
答:氯酸钾的质量是24.5g,生成了9.6g氧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胜利乡东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12单选,13~15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
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钢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灯丝发光
2.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B. C. D.
3.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4.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C.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D.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5.201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6.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 )
A.纸的质量好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保存方法得当
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7.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用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瓶底
8.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酸奶 C.矿泉水 D.可口可乐
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表示为S+2KNO3+3C→K2S+N2↑+3X↑则X的化学式是( )
A.CO B.CO2 C.NO D.SO2
10.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青铜一单质 B.盐酸﹣化合物
C.氧化铜﹣氧化物 D.冰水混合体﹣混合物
11.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 )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 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没有单质
B.置换反应中一定会生成单质
C.化合反应中反应物一定有化合物
D.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13.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先用pH试纸直接沾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10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9
14.将X、Y、Z三块大小相同的金属片分别投入到10%的稀盐酸中,X表面无明显现象,Y表面缓慢地产生气泡,Z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则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A.X>Z>Y B.Z>Y>X C.X>Y>Z D.Z>X>Y
15.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点火法检查厨房内天然气是否泄漏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试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7分)
16.用化学符号填空
2个二氧化硫分子 ,3个碳酸根离子 .氨水 ,氧化镁中镁的化合价 .
17.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 .
(3)t2℃时,将30g 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4)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a、b两物质20g,同时降低温度, 的溶液先达到饱和.
18.近几年来,重庆所处的西南地区常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水资源.
(1)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可用 测定水的酸碱度;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②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③通过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④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是保护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⑤地球上水资源储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
19.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吃菠菜可以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填“原子”、“元素”或“离子”);
(2)餐具洗涤剂能够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
(3)斯达舒(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若家中发生燃气泄漏,为保证安全,下列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A.打开排气扇 B.马上用手机拨打ll9
C.用火柴点燃查找漏气部位 D.马上开门窗.
20.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重庆涪陵是页岩气资源富集地区.
(1)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三大化石能源是:石油、 和天然气.
(2)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页岩气中常含有剧毒的H2S气体,开发时若发生泄露,可以喷射氢氧化钠溶液与H2S形成的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1.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与其他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请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填空:
(1)A在反应①中起 作用,红色金属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蓝色沉淀属于 (填“酸”“碱”或“盐”).
三、简答题(共13分)
2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答三点即可)
23.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金属资源.(答三点即可)
24.用理化方法各一种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写出方法、现象及对应结论)
25.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不明显,如何进行实验才能保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写出具体操作和现象)
四、实验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26.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将所选装置做出的改动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求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检验该气体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7.如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 、 、量筒.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
(3)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 .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 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②50mL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2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于是他们对这瓶氨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若发生变质,则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
猜想二:完全变质
猜想三: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固体成分,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产生了较多气泡,他认为这瓶固体中含有 ,从而否定了猜想一.
(2)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固体的成分,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于是他认为猜想三正确.
(3)丙同学认为乙的结论不严密,于是设计了以下方案,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 |
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过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二正确 |
②反应后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 |
|
【反思与交流】
(4)要除去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可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五、计算题(共10分)
29.将15克食盐加入85克水中,完全溶解形成溶液.问此溶液中溶质为 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此时向其中加入5克蔗糖,也全部溶解,则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
30.将2克二氧化锰与一定量的氯酸钾混合共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的质量为16.9克,请计算:(1)生成氧气为多少克?(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胜利乡东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12单选,13~15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
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钢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灯丝发光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指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钢铁生锈有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灯丝发光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B. C. D.
【考点】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加热试管时的过程:用试管夹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
【解答】解:A、试管是加热的对象,所以需要,故A错;
B、加热试管时需要用酒精灯提供热能,所以需要,故B错;
C、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所以不需要石棉网,故C正确;
D、试管夹是夹试管的仪器,所以需要,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试管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要用试管夹夹着加热.
3.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读数或俯视读数都会造成量取的误差,量取的数值不准确,要根据具体做法去分析.
【解答】解:仰视读数为30mL,仰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大,所以仰视读数为30mL,实际大于30mL,俯视读数时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所以俯视读数为20mL,实际体积小于2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大于10mL.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大;俯视读数时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到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
4.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C.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D.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答】解: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其基本性质相同,微粒之间都有间隔,都是不断运动的,两者不能比较质量或体积的大小,其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故选A
【点评】明确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201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主要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解答】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主要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故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7.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定义,透彻理解元素的定义,明确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6.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 )
A.纸的质量好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保存方法得当
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解:A、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不是因为纸的质量好.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正确.
C、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主要不是因为保存方法得当.
D、碳在一定条件下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碳的性质进行.
7.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
【考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作答.
【解答】解:因为①二氧化碳本身不会燃烧,它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熄灭则证明收满;
②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所以先进入瓶中的二氧化碳会沉到瓶的底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内部是不会检验到二氧化碳是否满到可以溢出瓶口的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验满和检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①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8.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酸奶 C.矿泉水 D.可口可乐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解答】解:A.啤酒是酒精、麦芽糖、二氧化碳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酸奶中含有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可口可乐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碳酸等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液的特点尤其是均一性、稳定性.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表示为S+2KNO3+3C→K2S+N2↑+3X↑则X的化学式是( )
A.CO B.CO2 C.NO D.SO2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NO3+3C+S=K2S+N2↑+3X↑,反应物中K、N、O、C、S原子个数分别为2、2、6、3、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K、N、O、C、S原子个数分别为2、2、0、0、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X中含有3个C原子和6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青铜一单质 B.盐酸﹣化合物
C.氧化铜﹣氧化物 D.冰水混合体﹣混合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单质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铜是由氧、铜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冰水混合体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断,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等的特征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 )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 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解答】解: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没有单质
B.置换反应中一定会生成单质
C.化合反应中反应物一定有化合物
D.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C、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解答】解: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没有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反应中一定会生成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合反应中反应物不一定有化合物,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物均为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中和反应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先用pH试纸直接沾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10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9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一般用pH值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就是使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测定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或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并滴在放在干燥的玻璃皿或白瓷板上的干燥pH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溶液的pH.pH值<7为酸性,pH值=7为中性,pH值>7为碱性.
【解答】解:A、只能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试pH,故A错误;
B、用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的浓度,测量数据不准确,故B错误;
C、石灰水为碱,常温下pH>7,故C正确;
D、盐酸显酸性,pH值<7,故D错误.
故故选:C
【点评】解答该题时,需要掌握使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具体测定方法,以及pH值的测定范围.
14.将X、Y、Z三块大小相同的金属片分别投入到10%的稀盐酸中,X表面无明显现象,Y表面缓慢地产生气泡,Z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则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A.X>Z>Y B.Z>Y>X C.X>Y>Z D.Z>X>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生成氢气,而且越靠前的金属,金属活动性就越, 强,反应现象就越剧烈,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解:由于将X、Y、Z三块大小相同的金属片分别投入到10%的稀盐酸中,X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X在氢后;Y表面缓慢地产生气泡,Z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说明Y和Z都在氢前,而且Z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故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Y>X,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反应的发生及现象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15.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点火法检查厨房内天然气是否泄漏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试验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分析】从浓硫酸的性质,灭火器的种类及适用范围,爆炸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密度等方面寻找答案.
【解答】解:A、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故A正确;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在图书上留下痕迹,故B正确;
C、用点火法检查厨房内天然气是否泄漏,会造成爆炸,故C错误;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试验,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使人窒息死亡,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灭火器的种类及适用范围,爆炸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基本知识,是解题的钥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7分)
16.用化学符号填空
2个二氧化硫分子 2SO2 ,3个碳酸根离子 3CO32﹣ .氨水 NH3•H2O ,氧化镁中镁的化合价 O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1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SO2;表示分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的前面,因此2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2SO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CO32﹣;
氨水的化学式为:NH3•H2O;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O;
故答案为:2SO2;3CO32﹣;NH3•H2O; 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P点的含义是 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 .
(2)t2℃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 cba .
(3)t2℃时,将30g 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 .
(4)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a、b两物质20g,同时降低温度, a 的溶液先达到饱和.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含义分析;
(2))根据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解答;
(3)根据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分析;
(4)运用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解答.
【解答】解:
(1)P点为t1℃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cba;
(3)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5ga物质,因此得到的溶液质量为75g,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3.3%;
(4)at2℃时,ab的溶解度都大于20g,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a、b两物质20g,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同时降低温度,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受温度影响较小,到t1℃时,a正好饱和,b仍不饱和,故a的溶液先达到饱和.
答案:
(1)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
(2)cba
(3)33.3%
(4)a
【点评】明确溶解度定义及曲线上交点的含义是解答本题关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8.近几年来,重庆所处的西南地区常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水资源.
(1)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可用 pH试纸 测定水的酸碱度;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肥皂水 .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②③ (填序号).
①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②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③通过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④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是保护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⑤地球上水资源储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
【考点】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常见的溶剂;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用pH试纸测溶液酸碱度,用肥皂水检验硬水或软水,煮沸可以使硬水软化.
(2)静置、过滤可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可除去色素和异味,消毒除去有害细菌,但可溶性的钙镁离子不能除去.
【解答】解:(1)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用 pH试纸测定.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肥皂水.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煮沸..
(2)①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正确;
②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水中不含氢气和氧气;错误;
③通过静置、吸附、过滤、消毒得到的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静置、过滤可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可除去色素和异味,消毒除去有害细菌,但可溶性的钙镁离子不能除去.属于混合物.错误
④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正确;
⑤地球上水资源储量丰富,海水多,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正确
故答案为:
(1)pH试纸 肥皂水
(2)②③
【点评】酸碱度用pH试纸测,用肥皂水检验硬水或软水,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和蒸馏.
19.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吃菠菜可以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元素 (填“原子”、“元素”或“离子”);
(2)餐具洗涤剂能够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这种现象称为 乳化 现象.
(3)斯达舒(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原因是 Al(OH)3+3HCl═AlCl3+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若家中发生燃气泄漏,为保证安全,下列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D
A.打开排气扇 B.马上用手机拨打ll9
C.用火柴点燃查找漏气部位 D.马上开门窗.
【考点】元素的概念;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物质中的“铁”指的是铁元素.
(2)根据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分析.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4)在家中发现天然气泄漏,不能产生明火.
【解答】解:(1)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成分一般指的是元素,菠菜是补充铁元素的,故填:元素.
(2)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故填:乳化;
(3)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4)在家中发现天然气泄漏,不能产生明火,不能使用电器以防产生电火花引燃气体更不能用火柴点燃查找漏气部位,要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故填:D.
【点评】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20.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重庆涪陵是页岩气资源富集地区.
(1)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三大化石能源是:石油、 煤 和天然气.
(2)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页岩气中常含有剧毒的H2S气体,开发时若发生泄露,可以喷射氢氧化钠溶液与H2S形成的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S═Na2S+2H2O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D (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2)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氢氧化钠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