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远航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2-5 21:35:18 | 点击次数:673次 |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初一 |
班级 |
C0603 |
时间 |
2007年 月 日 |
课题 短文两篇 |
|||||||
教学 目标 |
(一) 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以、去、走、汤、及”等词语,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二)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 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寓意 |
||||||
教材分析 |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
||||||
板书设计 |
①一词多义 1、为: ①化为邓林: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2、其:①弃其杖: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②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 今义: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 |
||||||
时序 |
(一) 导语 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投影神话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篇目是选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板书文题、作者) (二) 介绍〈山海经〉的知识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三) 诵读理解 (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翻译句子 ①一词多义 1、为: ①化为邓林: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2、其:①弃其杖: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②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 今义: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 ④写出下列句子是属于什么特殊句式 1、未至,道渴而死。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孰为汝多知乎?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探究赏析 思考:(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夸父因逐日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荫且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 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不自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概。也正因为日不容易“逐”,才更加呈现出夸父那令人赞佩的勇气。 (3)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佐证吗? 明确: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概。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四) 学生熟读背诵
|
||||||
后记 |
|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初一 |
班级 |
C0603 |
时间 |
2007年 月 日 |
课题 短文两篇 |
|||||||
教学 目标 |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积累“以、去、走、汤、及”等词语,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 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二) 能力目标 3、 反复朗读, 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4、 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寓意 |
||||||
教材分析 |
教学要点 1、 学习〈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借助于注释,掌握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2、 顺畅诵读,进而探究短文的寓意,思考表现手法
|
||||||
板书设计 |
1、为: ①化为邓林: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2、其:①弃其杖: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3)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 今义: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
|
||||||
时序 |
(一) 检查背诵和预习情况 (二) 导语 在〈列子〉一书中以剥削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孔子,却因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的争执而受到讥笑,到底是什么样的命题难倒了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文题、作者) (三) 解题、介绍〈列子〉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 2、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如〈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生动形象,富于哲理。 (四) 诵读课文 1、 投影生字词,要求学生听朗读录音,要注意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 2、 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 3、 诵读提示: 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 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 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五) 学生齐读后,对照注释,理解文句。 (1) 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 (2) 一词多义 1、为: ①化为邓林: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2、其:①弃其杖: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3)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 今义: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 (4)写出下列句子是属于什么特殊句式 1、未至,道渴而死。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孰为汝多知乎? (5)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思考:面对太阳,两小儿产生不同看法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两个小孩所持论据的出发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一个是从视觉出发,一个是以触觉出发。 (六) 探究赏析 思考:(1)从两小儿认真争辩的对话中,你能看出他们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明确:太阳距地的远近在当时确定是个难解的谜团,但两个小孩却通过仔细的观察,自信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朝气蓬勃的可喜之象,这也折射出古人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 以博学多闻著称的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执却“不能决”,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对于“孔子不能决”,可以认为认识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回答不知,表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 (3) 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明确: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这其实也是文章本身的思想价值。 (七) 学生熟读课文,联系生活积累,自主、科学地解释两小儿的辩斗。 (八) 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人类早期对于太阳的探索精神。莽莽苍苍的宇宙给了人类太多的遐思,而这些智慧与勇气的火花,又激励后人更为奋然前行,这不仅是科技的发展,更应是人类自我价值的提升,诗意的追求凝结而成的是诗意的智慧。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优化设计〉的相关练习
|
||||||
后记 |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