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gxda147369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10-12 18:58:59 | 点击次数:418次 |
1、2010上海世博会于10月31日闭幕,在闭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焰火表演 |
B.霓虹灯表演 |
C.音乐喷泉 |
D.气球升空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焰火表演的过程中有燃烧发生,故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霓虹灯表演的过程中只是灯光色彩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音乐喷泉的过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气球升空的过程中也只是气球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2、 “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焚烧大量秸杆 |
B.焚烧垃圾发电 |
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 |
D.使用可降解塑料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焚烧大量秸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不符合“低碳”理念,所以正确. B、焚烧垃圾发电,既减少了污染,又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 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防止废旧书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 D、塑料是石油产品,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了对石油的消耗,同时减少了生产所消耗的能源,防止了白色污染,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故选A.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一种呈银白色,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另一种呈浅黄色,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的是
A.镁和硫 |
B.铁和磷 |
C.铁和硫 |
D.镁和磷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颜色、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A、镁是银白色金属,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硫呈浅黄色,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故选项错误.B、铁是银白色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红磷呈暗红色(白磷呈白色),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C、铁是银白色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硫呈浅黄色,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故选项正确.D、镁是银白色金属,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红磷呈暗红色(白磷呈白色),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4、关于水(H2O)和双氧水(H2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 |
B.都含氢元素 |
C.都含有氧分子 |
D.都含两个氢原子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及分子的构成来分析解答本题.A、H-2O和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都不含有氧气,故A错误;B、H2O和H2O2两种物质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都含有氢元素,故B正确;C、H2O和H2O2不含有氧分子,如果含有氧分子就成了混合物了,故C错误;D、H2O和H2O2两种物质要用元素解释,不能用原子,如果说它们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就行了,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5、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来分析判断分子、原子不带电,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A、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不显电性,故A错;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故B正确;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C错;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D错.故选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6、下列物质的类别中,有一种和其他几种不同的是
A.CaO |
B.Ca(OH)2 |
C.KClO3 |
D.O2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A、CaO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B、Ca(OH)2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C、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D、O2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7、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
B.食醋 |
C.加碘食盐 |
D.蒸馏水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混合物与纯净物特点进行分析. A、啤酒中含有水和酒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B、食用醋中含有水、醋酸等多种物质,故A属于混合物;C、加碘食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了碘酸钾,是混合物;D、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选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8、钠原子和钠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化学性质 |
B.电子数 |
C.核电荷数 |
D.核外电子层数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后得到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此选项错误;B、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则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电子数不同,故此选项错误;C、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钠原子和钠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故此选项正确;D、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则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
B.分子是可分的 |
C.分子之间有间隔 |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选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0、雪灾容易对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 (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价 |
B.+2价 |
C.+3价 |
D.+4价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化合物中指定元素的化合价。
Na2SiO3(硅酸钠)中Na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设Si元素化合价为x
(+1)×2+x+(-2)×3=0
解之得 x=+4
故选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11、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显电性 |
B.相当于一个氦原子的质量 |
C.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
D.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则该微粒无质子,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则知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又知中子不带电,可得答案。A、不显电性,因为只有中子,中子不带电,故A正确;B、因为中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该粒子的质量≈一个氦原子的质量=4,故B正确;C、中子不带电,故“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说法错误,故C错误;D、因为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故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故D正确.故选。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1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
B.液体的量取 |
C.点燃酒精灯 |
D.滴加液体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图中取用液体时的操作正确,故A正确;B、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①俯视、仰视都会使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出现偏差。图中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正确;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故C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胶头滴管的位置已经伸入到试管内并与试管壁接触,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操作错误,故D错。故选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13、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元素名称是“硫” |
B.元素符号“S” |
C.元素的质量32.6g |
D.核电荷数是16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可知。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硫,故此选项说法正。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S,故此选项说法正。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32.6不是硫原子的实际质量;故此选项说法错。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6,故此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14、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过氧乙酸不属于氧化物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A、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故此项说法正确;B、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9个原子构成的。故此项说法正确;C、过氧乙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2:4:3,故此项说法错误;D、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此项说法正确。故选C。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15、下列各组粒子中,每一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电子数都是10的是
A.He、Ne、Ar |
B.Na+、Mg2+、Al3+ |
C.NH4+、OH-、F- |
D.Ne、 H2O、 NH3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电子数也一定不同分析解答。A、He、Ne、Ar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所以其质子数一定不同,故错误;B、Na+、Mg2+、Al3+是三种不同元素的离子,所以其质子数一定不同,故错误;C、NH4+、OH-、F-是不同元素的离子,所以其质子数一定不同,故错误;D、Ne原子的质子数是10其电子数也是10;H2O该分子的质子数为1×2+8=10,由于分子不带电所以其电子总数也是10;NH3该分子的质子数为7+1×3=10,由于分子不带电所以其电子总数也是10;故正确;故选D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1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
B.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四个,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空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错误;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就属于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故C说法正确;D、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个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氦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D说法错误。故选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7、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
B.可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通过观察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由反应物、生成物的构成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故A正确;B、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构成及反应的特点分析能否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由生成物的构成可知,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与水分子构成完全不同,不可能为水分子,该反应不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故B不正确;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判断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是否改变。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C正确;D、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分析。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物为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不为0,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故选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18、常温下,某气体由SO2、CO、N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测得可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为
(1)SO2(2)SO2、CO(3)SO2、N2(4)CO、N2(5)SO2、CO、N2
A.123 |
B.235 |
C.135 |
D.145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给定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推测混合物的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即某个平均量M由若干个量决定时,如果若干个量中最小量为M1,最大量为M2,则其平均值一定在M1与M2之间,即M1<M<M2.此题中50%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且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好为50%,则如果含CO(氧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就一定含N2;而不可能出现SO2与N2、SO2与CO的组合。因为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C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N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题中50%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所以该气体可能为:可能是SO2;也可以一种大于50%一种小于50%,即CO与N2;也可以是三种气体的混合物;不可能出现SO2与N2、SO2与CO的组合.
故选D.
考点: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
19、A、B两种元素,已知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A3-与Bn+的电子层排布相同,则B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a-n-3 B.a+n-3 C.a-n+3
D.a+n+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B失去n个电子后变为Bn+,A获得3个电子后变为A3-,根据电子层排布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解答:设元素B的核电荷数是y,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所以A3-的核外电子数等于a+3,同理Bn+的离子中带有(y-n)个电子.因为Bn+和A3-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a+3=y-n,即y=a+n+3。故选D。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20、某金属元素R的氧化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R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A.RO |
B.RO2 |
C.R2O3 |
D.R3O4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y
由氧化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
已知R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56
则56×x:16×y=7:3
解得x:y=2:3
即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
故选A。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21、(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n个二氧化碳分子 ;②3个硫酸根离子 ;
③氧化铁中铁显+3价 ;④氯气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_________;
(2)现有Na、Cl、N、H、O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个(用化学式表示):
①空气中体积分数为78%的气体是 ;
②一切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③厨房间的一种调味品,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是 ;
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是 ;
【答案】(1)①nCO2;②3SO42-;③;④Cl;
(2)①N2;②H2O;③NaCl;④Na2O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1)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nCO2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故3个硫酸根离子符号为:3SO42-
③元素的化合价的正确标法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标明化合价的种类和价目,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符号为
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氯气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是氯原子,符号为Cl
(2)①空气中体积分数为78%的气体是 氮气,符号为 N2;
②一切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符号为 H2O;
③厨房间的一种调味品,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是食盐,符号为 NaCl;
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钠,化学式为 Na2O。
故答案为:(1)①nCO2;②3SO42-;③;④Cl;
(2)①N2;②H2O;③NaCl;④Na2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22、在①洁净的空气;②液氧;③四氧化三铁;④高锰酸钾;⑤二氧化碳;⑥自来水等物质中。(填序号)
(1)属混合物的是___;
(2)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
(3)属于氧化物的是___;
(4)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
(5)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答案】(1)①⑥,(2)②③④⑤,(3)③⑤,(4)③④⑤,(5)②.
【解析】
试题分析:(1)空气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自来水是由水和一些溶于水的杂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填:①⑥。(2)液氧只由一种物质氧气组成,属于纯净物。四氧化三铁只由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组成,属于纯净物。高锰酸钾只由一种物质高锰酸钾组成,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填:②③④⑤。(3)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填:③⑤。(4)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二氧化碳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填:③④⑤。(5)液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②。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23、按要求写符号表达式,括号内注明反应类型。
(1)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
(4)苯(C6H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H2O 通电
. 2H2↑+O2
↑ (分解反应) (2) S+O2 点燃
. SO2;(化合反应)
(3) 3Fe+2O2 点燃
.Fe3O4;(化合反应) (4)2C6H6+15O2 点燃
.6H2O+12CO2 (氧化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2)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4)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苯和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2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下列净水方法中,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 ,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
A.过滤 |
B.煮沸 |
C.蒸馏 |
D.吸附 |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3)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CaCO3)、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答案】(1)A、C (2)4+ (3)Ca(HCO3)2 加热 .CaCO3 +H2O+CO2↑
【解析】
试题分析:(1)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蒸馏可以得到几乎纯净的水。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过滤,净水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故填:A、C。(2)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可以求出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填:+4。
考点:水的净化;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25、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在水中加入 ,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小明得出了许多结论,请你说出一条: 。
(2)将“嫦娥一号” 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3)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4)宇航员舱外服实际上是个独立的狭小空间,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宇航员的生命。第一步让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活性炭的滤网除去臭气,第二步,再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CO2),并生成碳酸锂和水,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5)最近科学家经过确认,存在一种化学式为N5的分子,这一发现可能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发射火箭的一种新型燃料,下列关于N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化合物
B.N5分子是由氮元素组成的
C.N5中氮元素显零价
D.N5这种物质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
【答案】(1)稀硫酸、氢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2H2+O2 点燃
. 2H2O (3)D
(4)2LiOH+CO2═Li2CO3+H2O
(5)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分析;通电分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加强水的导电性.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通过该实验能得出许多结论,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等。
(2)液氢与液氧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点燃 . 2H2O。
(3)小分子团水和水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也具有微粒的基本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据此进行分析判断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小分子团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不变。故此选项说法错误。B、小分子团水和水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故此选项说法错误。C、构成小分子团水的水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此选项说法错误。D、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它是多个水分子的集合体,小分子团水分子与普通水分子相同,只不过它们的聚集状态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故此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4)氢氧化锂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LiOH+CO2═Li2CO3+H2O。
(5)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进行分析,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等。A、N5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不正确;B、N5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的,故B不正确;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因此N5中氮元素显零价,故C正确;D、N5这种物质是由氮元素组成,或一个N5分子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故D不正确;故选C。
考点:电解水实验;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26、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有很多,课本上就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有:
①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②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五份,并做好标记,
③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将实验过程正确排序:
(2)整个实验过程中,看见的现象主要有: ;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式,
(4)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有:
①红磷要足量
②导管内要注满水
③要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
(5)有人认为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更好,这样做的目的是
(6)还有人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玻璃容器里放一粒白磷(适量)(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上。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实验一开始,可以看见活塞向 (填“左”还是“右” )移动,原因是 。
②实验结束并恢复到常温后,活塞应该停在刻度 处。
(7)两个实验均可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答案】(1) ②①③ (2)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到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3) 4P+5O2 点燃 .2P2O5 (4)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5) 水可以吸收热量。(6) ①右、加热使空气膨胀。② 4 。(7) 空气中约含有五分这一的氧气。
【解析】
试题分析:(1) 化学实验应分为,实验前,实验,实验后三大步。②为实验前期的操作,故实验过程的正解排序为②①③。
(2)物质燃烧的现象只要有三点: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或光、放出热量、生成什么样的物质。本题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为五氧化二磷颗粒。
(3)磷燃烧的化学反应式为:4P+5O2 点燃
.2P2O5
(4)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实验过程中,就会有外部空气进入到集气瓶中使实验失败。
(5)水可以吸收热量。不会使燃烧过程中集气瓶中温度过高气体膨胀,影响装置的气密性。且水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反应,吸收了五氧化二磷,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6)①实验一开始,可以看见活塞向右移动,原因是玻璃容器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所至。②因氧气在空气中占有的分量约为五分之一,反应消耗完了氧气,使玻璃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五分之一,剩余五分之四,所以活塞应该停在刻度4处。
(7)因磷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没有气体。两个实验的结果都空气的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故两个实验均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氧气在空气中所占体积约为五分之一。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2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1)第16号元素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数关系密切;
(3)在同一纵行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点);
(4)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请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金属;得;(2)最外层电子;(3)电子层数递增 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4)逐渐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可知:第16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答案为:非金属;得;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电子数少于四个的一般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数少于八个而多于或等于四个的一般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数为八个的化学性质一般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进行解答;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
(3)根据在同一个族中,电子层数的变化或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变化特点可知:电子层数递增,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故答案为:电子层数递增
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
(4)依据题中信息从3~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逐渐减小;故答案为:逐渐减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28、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的原子内有11个质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内没有中子,由C元素组成的单质是一种最轻的气体;D元素的原子内共有13个电子,它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请根据上述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这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是 ;B是 ;C是 ;D是 。
(2)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B元素属于 (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
(3)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答案】(1)O;Na;H;Al;(2);金属元素;(3)Al(OH)3.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因此A是氧元素;B元素的原子内有11个质子,说明B是钠元素;C元素原子核内没有中子,由C元素组成的单质是一种最轻的气体-氢气,所以C元素为氢元素;D元素的原子内共有13个电子,它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因此D元素是铝元素;因此:
(1)A、B、C、D的元素符号分别为:O;Na;H;Al;
(2)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根据核外电子层排布可知: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3)氧元素、氢元素和铝元素组成的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29、 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 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活动。
[步骤与现象]
①测量试管的容积为50mL;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③装药品,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合适位置,连接好仪器;④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加热粗铜丝,观察现象;⑤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注射器活塞的移动情况。
[反思与交流]
(1)兴趣小组同学测量试管容积的方法可能是 。
(2)小华同学认为步骤⑤在保证活塞自由移动的前提下,观察活塞位置时,最好将试管和注射器整体横放,小华同学的理由是 。
【答案】(1)用注射器向试管中注水;(2)活塞的重量会使实验的误差加大。
【解析】
试题分析:(1)试管没有刻度,利用有刻度的容器向试管中注入液体可以测量试管的容积。 (2)注射器垂直放置时,活塞重量产生的压力对试管中的气体进行压缩,使实验数据不准确。横放时活塞的重量由注射器外壁承载,不会对实验数据造成影响。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30、请根据以下装置图进行填空:
(1)写出仪器①、②、③的名称: ; 。
(2)实验室某同学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填装置编号
)作发生装置,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若收集一瓶氧气,供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使用,最好选用气体的收集装置中的 (填装置序号)。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最后两步操作若调换,造成的后果是 ,最后他还发现水槽内的水显红色,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原因是:____ _ ,实验室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收满的方法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可选 ,B装置中仪器②作用是便于随时添加液体反应物,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②中逸出,必须使该仪器 。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 (填字母序号)。
【答案】(1) ①大试管;②长颈漏斗;③水槽。(2)A;C;试管炸裂;试管口没有放棉花,造成高锰酸钾细小晶体扩散出来溶于水造成的;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满。(3)B;下端浸没在液体中。(4)C 。
【解析】
试题分析:(1)这些是实验长用仪器,必须熟知。(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和固体加热制气体;氧气不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2KMnO4 △.
K2MnO4+MnO2+O2↑;因为硫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是有毒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因此采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可以再集气瓶的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来吸收二氧化硫,故答案为:C;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中气体减少,在外压作用下,水槽中的水会沿着导管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骤冷而炸裂。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并进入水槽,根据实验现象水槽内水变红,可知试管口未放棉花;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3)如果长颈漏斗的下端不插入液面以下,气体将会从漏斗泄露出去。(4)由于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是:C。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31、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12教育部审定)“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
|
Ⅳ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
【实验结论】(1)A中产生的气体是 ;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和过氧化氢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评价】 (1)实验设计Ⅳ的目的是 ;
(2)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nO2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答案】【实验结论】(1)氧气;(2)质量、化学性质;(3)2H2O2 三氧化二铁
.2H2O+O2↑
【实验评价】 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实验拓展】B。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结论】(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有实验现象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知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填:氧气;(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填:质量;化学性质;(3)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三氧化二铁
.2H2O+O2↑;故填:
2H2O2 三氧化二铁 .2H2O+O2↑;
【实验评价】(1)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所以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故填: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2)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故填: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实验拓展】A.MnO2不只能作为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还可以作其他反应的催化剂,故A错误;B.根据题目的信息可知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故B正确;C.催化剂不只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还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故C错误;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可能是其它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例如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的生成物,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32、最近,科学家研究确认,一些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回答并计算(不要求写计算过程):
(1)丙烯酰胺由 种元素组成,1个丙烯酰胺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丙烯酰胺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3)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答案】(1)4、10;(2)36:5:16:14;(3)50.7% 。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丙烯酰胺(C3H5ON)可知:丙烯酰胺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1个丙烯酰胺分子由3+5+1+1=10个原子构成;(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丙烯酰胺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的质量比=(123):(1×5):16:14=36:5:16:14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丙烯酰胺(C3H5ON)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50.7%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33、实验中学程实同学在一围墙上偶然看到一则化肥广告(如下图)。回校后,程实同学通过计算氮的质量分数发现该广告是虚假广告。
(1)请你写出程实的计算过程和判断依据。
计算过程:
结论:
(2)程实同学认为此广告会坑害农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技术监督局对该产品取样分析,发现氮元素质量分数仅为28.0%,则该产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计算过程:纯净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35%<38% 此广告为虚假广告。(2) 设NH4NO3质量为X,广告中硝酸铵的质量为Y,则得方程式为,可得X:Y=4:5,则该产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该题可得计算出纯净的硝酸铵中的氨的质量分数,看是否可达38%即可.(2)可通过设硝酸铵质量为X,总质量为Y,以混合后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为等量关系来计算.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