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翟德清语文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6-1-13 14:24:39 | 点击次数:1177次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阅读总复习
《新闻两则》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1.变换下面的句式。
(1)西路军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
改为被动句: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改为感叹句: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一部分文字。2.写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3.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我军的哪些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用课文原句回答)通过对比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与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也表现了作者藐视敌军,赞颂我军的心情。
4.语段中的黑体句中“至发电时止”和“余部”能不能改成“到现在”和“剩下的”?为什么?
4.“至发电时止”比“现在”时间概念更确切,还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涵其中。“余部”是军事术语,在此指还未渡江的部队,“剩下的”则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呢?语意不明确。
5.从内容上看,本段文字在记叙中插入议论,请在语段中将议论性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进一步分析一下议论句在语段中的作用,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ABC )(多项)(“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
A.插入简短的议论是为了揭示事件的本质。联系这一片段,是从我军英勇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两个方面揭示了这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联系全文,则是敌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原因。
B.对敌军的情况详议几笔,可以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C.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着重点明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D.在叙述的基础上插入简短的议论,在写法上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芦花荡》同步练习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泅 ) dèng( 瞪 ) 剥( bāo ) 藏( cáng )
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亿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7.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8.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6课 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 ),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什么?
[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 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看不起。]
10.文中画“ ”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心理描写;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2.在⑤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敬意 怨恨]
1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却无从得到,阿长令人出其不意的送给我一部。】
14.简要说说第①段和第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后照应。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15.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或(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或(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8.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2分)
19.“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高兴地说道”这个神态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喜悦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她对“我”的关心,“果然都在内”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爱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议论句,充分肯定了阿长之长。(4分)
20.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7课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a )到铁道边,慢慢( b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c )过铁道,要( d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e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f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g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 。
[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 穿 爬 攀 缩 父爱 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什么?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动作、语言、心理;动作;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父爱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泪下。]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5.文中描写父亲步履不便的一个词语是 ,与它照应的一个词是 。
[蹒跚 肥胖]
1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
[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 ,地点 &am, p;nb, sp; ,
事情的经过 ,结果 。
[人物: 父亲、“我” 地点: 车厢内外 事情的经过: 父亲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结果: “我”感动得流泪。]
18.“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19.“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
20.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背影。作者着重描写父亲这一特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1. 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 描写和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和 。
[心理 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 突出了父亲过铁道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23.选文“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努力”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努力”的意思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写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4. 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方面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另一方面说明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老王》同步练习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杨绛 ,她的丈夫 钱钟书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围城 》
2.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强笑:(qiǎnɡ)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
3.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5.“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8.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0.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11课 中国石拱桥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2.根据你对(A)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3分)
3.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2分)
3.示例: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横线上。(2分)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5.外形 形式优美
6.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1分)6.(1)类 (2)条理,次序
(1)巧妙绝伦: (2)语无伦次:
7.“中部略窄”中的“略”体现在文中何处,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2分)
7.“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两端与中部相差0.6米,用“略”显得很准确。
8.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赵州桥的以下特征:(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单音节形容词)(2分)
(1)用料 (2)强度 (3)形式 (4)结构
9.“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的“设计”指的是(1分) ( )
A.赵州桥 B. 两端宽、中间窄 C.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D. 大拱
10.(B)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1分) ( )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特点到用途
11.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同时引用张嘉贞的话,说赵州桥“制造奇特”,又引用张鷟的话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其角度各有不相同。(3分)
(1)作者的话是从 上说的。
(2)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
(3)引用张鷟的话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
12.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说说这句话中“主要”与“杰出”两个词的表达作用。(3分)
(1)主要:
(2)杰出:
13.从文中概括出卢沟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仅限用四个字回答)(3分)
答:① ② ③
14.(B)段文字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 ________ 。(1分)
15.(B)段中加横线的部分(2分)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运用了( )A.说明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2)从表达效果看属于( )
A.生动说明 B.平实说明 C、事理说明 D、事物说明
16.(B)段文字中加点的“约”、“几乎”两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8.省 高 美 巧 9.C 10. B 11. 总体 构造奇特 形式优美 12. (1)表明设计者不止李春一个 (2)表明成就不同一般13. 历史悠久 结构完整 形式优美14.列数字15.B A 16.不能删去,如果删去了,那就变成了“桥宽8米”、“路面与河面完全平行”, 与实际不符,语言就不够严密。
17. (A)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18. 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 B )
A.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 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明。
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
19. 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不能去掉,“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
20. (A)段文字的中心是:[赵州桥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1. (A)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
22. (A)段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23. 把这段文字分为四层,简述各层意思
[……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
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24. 作者引用“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高度评价桥的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13 苏州园林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 推测。用“似, 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4 故宫博物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1.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2.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3.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4.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5[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17 奇妙的克隆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1、以上几段是围绕哪一句来说的?1.开头一段第①句。
2、这几段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哪些好处?
2.①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②挽救珍稀动物。③对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有重要作用。3、“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4、文段中的引号作用是什么?4.特别强调。
5、文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
(2015•安顺中考)阅读《凶手WiFi》一文,回答第23—27题。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2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4.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2)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人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3)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和床边。如不使用WiFi,最好将其关闭。(4)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
25.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作比较;真实具体地说明了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26.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极”是表程度的词语,强调可能性大,说明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去掉后不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7.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 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 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领悟 考验 感悟B.领略 考验 感觉 C.领悟 考证 感悟D.领略 考证 感觉
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绿色.
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更生动形象的证明“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进而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2015•扬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2015•昆明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短时记忆和 。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 5期,有改动)
13.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在线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4.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运用事例,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特征。
1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 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B.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少混淆。
C.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D.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等。
16.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道、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一方面,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另一方面,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