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admin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3-23 18:52:38 | 点击次数:662次 |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a=,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tanA===
∴
∴
∴C=2b=
例 2在Rt△ABC中, ∠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P91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
a |
b |
c |
A |
B |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b=a•cotA |
|
√ |
|
4 |
√ |
b=a•tanB |
|
|
√ |
5 |
|
√ |
√ |
|
|
6 |
a=b•tanA |
√ |
|
√ |
|
7 |
a=b•cotB |
√ |
|
|
√ |
8 |
a=c•sinA |
b=c•co, sA |
√ |
√ |
|
9 |
a=c•cosB |
b=c•sinB |
√ |
|
√ |
10 |
不可求 |
不可求 |
不可求 |
√ |
√ |
注:上表中“√”表示已知。
四、布置作业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口答.
2、在中Rt△ABC中已知a=12 ,c=13 求角B应该用哪个关系?请计算出来。
(二)实践探索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一般要满足, (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 1 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等于多少(精确到1o) 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然后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数学模型中的什么量
在这个数学模型中可用学到的什么知识来求
未知量?
几分钟后,让一个完成较好的同学示范。
(三)教学互动
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 1 km)
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如图,⊙O表示地球,点F是飞船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飞船
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 弧PQ的长就是地面上P, 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弧PQ的长需先求出(即)
解:在上图中,FQ是⊙O的切线,是直角三角形,
弧PQ的长为
由此可知,当飞船在p点正上方时,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距离
P点约2 009. 6 km.
(四)巩固再现
P93 1,P96 1
四、布置作业
P96 2,3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仰角和俯角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观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观测问题
难点: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平时我们观察物体时,我们的视线相对于水平线来说可有几种情况?
(三种,重叠、向上和向下)
结合示意图给出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二)教学互动
例4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分析:在中,,.所以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
解:如图, ,,
答:这栋楼高约为277.1m.
(三)巩固再现
1、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ACD=5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2、在宽为30米的街道东西两旁各有一楼房,从东楼底望西楼顶仰角为45°,从西楼顶望东楼顶,俯角为10°,求西楼高(精确到0.1米).
3、上午10时,我军驻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有一艘敌军舰艇正从C处向海岛驶来,当时的俯角,经过5分钟后,舰艇到达D处,测得俯角。已知观察所A距水面高度为80米,我军武器射程为100米,现在必须迅速计算出舰艇何时驶入我军火力射程之内,以便及时还击。
解:在直角三角形ABC和直角三角形ABD中,我们可以分别求出:
(米)
(米)
(米)
舰艇的速度为(米/分)。设我军火力射程为米,现在需算出舰艇从D到E的时间(分钟)
我军在12.5分钟之后开始还击,也就是10时17分30秒。
4、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P101 7、8
课题 28.2解直角三角形(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方位角的命名特点,能准确把握所指的方位角是指哪一个角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方位角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位角问题
难点: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叫同学们在练习薄上画出方向图(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
2、依次画出表示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北偏东65度、南偏东34度方向的射线
(二)教学互动
例5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解:如图, 在中,
在中, .
,
因此.当海轮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0方向时,它距离灯塔P大约130.23海里.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精确到0.01海里)?
(三)巩固再现
1、P95 1
2、上午10点整,一渔轮在小岛O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等于10海里的A处,正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南偏东60°方向航行.那么渔轮到达小岛O的正东方向是什么时间?(精确到1分).
3、如图6-32,海岛A的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鱼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B处测得海岛A位于北偏东60°,航行12海里到达点C处,又测得海岛A位于北偏东30°,如果鱼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
四、布置作业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五)
一、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讲评作业:将作业中学生普遍出现问题之处作一讲评.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
(二)教学互动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1.
坡度与坡角
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表示。即i=,常写成i=1:m的形式如i=1:2.5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答:i==tan
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教师不妨设置练习,加以巩固.
练习(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
______,坡角______度.
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
(1)坡面铅直高度一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1)
如图,铅直高度AB一定,水平宽度BC增加,α将变小,坡度减小,
因为 tan=,AB不变,tan随BC增大而减小
(2)与(1)相反,水平宽度BC不变,α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anα
也随之增大,因为tan=不变时,tan随AB的增大而增大
2.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头分析引题,图中ABCD是梯形,若BE⊥AD,CF⊥AD,梯形就被分割成Rt△ABE,矩形BEFC和Rt△CFD,AD=AE+EF+FD,AE、DF可在△ABE和△CDF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从而求出AD.
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计算,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解:作BE⊥AD,CF⊥AD,在Rt△ABE和Rt△CDF中,
∴AE=3BE=3×23=69(m).
FD=2.5CF=2.5×23=57.5(m).
∴AD=AE+EF+FD=69+6+57.5=132.5(m).
因为斜坡AB的坡度i=tan=≈0.3333,
α≈18°26′
答:斜坡AB的坡角α约为18°26′,坝底宽AD为132.5米,斜坡AB的长约为72.7米.
其实这是旧人教版的一个例题,由于新版里这样的内容和题目并不少,但是对于题目里用的术语新版少提,基于学生的接受情况应插讲这一内容。
(三)巩固再现
1、P95 2
2、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0.6米的一块(图6-35阴影部分是挖去部分),已知渠道内坡度为1∶1.5,渠道底面宽BC为0.5米,求:
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
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
四、布置作业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