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唐和清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8-6-7 21:12:22 | 点击次数:909次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3.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宋何罪之有?
4.名词+之+形容词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处江湖之远。
5.定语+之+名词
结构助词
“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之+地点/处所名词
动词
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7.形容词/副词+之
助词,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
不译
怅恨久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要想能熟练掌握“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定要知行合一,边学边练,在练习中理解其意义,掌握其用法,进而准确地把握文意,提高我们的古文修养。
【参考文献】
[1] 赵秀梅.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虚词注释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
[2] 王丽华. 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7)
[3] 熊江平. 最新初中文言文完全解读[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谈谈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东安澄江中学 唐和清
【摘要】“之”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呢?“之”字可用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还可用作助词,用作动词。“之”字可作定语的标志,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还可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的意义也是变化多样的。但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就能掌握其意义和用法,提高我们的古文素养。
【关键词】代词 助词 动词 理解 练习
“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用会好秀才!”“之”字荣登句首,可见 “之”字在古文中的重要性。翻开初中文言文,“之”字比比皆是。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这个短短的句子中,“之”字就出现了四次。而且“之”字的含义用法变化多端,时而动词,时而代词,时而助词,令初学者头疼不已。
而永州市历年的中考又非常钟情于“之”字,多次考到“之”字的用法。2012年、2014年、2015年、2017年的中考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3年、2016年以翻译题的形式出现,均考到了“之”字的用法。其中2012年中考考到了“之”字的多种用法,真题如下: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A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B 无丝竹之乱耳。C 辍耕之陇上。D 故时有物外之趣。
因此,熟练掌握“之”字的用法,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古文素养很有必要。“之”字的常见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就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谈谈“之”字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用作代词时,多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不作主语。 “之”字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1.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之”可译为他,指五柳先生。②借旁近与之(《伤仲永》)。“之”可译为他,指方仲永。两个“之”字分别是 “招”、“与”的宾语。
2.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之”可译为它,指见到的景象。②忽啼求之(《伤仲永》)。之: 可译为它,指书具。③左臂挂念珠倚之 (《核舟记》)。“之”可译为它,指左膝。
3.代事。 例:①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之”,代这件事。 ②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③子墨子闻之 (《公输》)。“之”,代“楚将攻宋”这件事。
用作代词时,也有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现已删掉)这个句子可译为:你想可怜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之”翻译为“我”。当然这种用法在人教版中很少见。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当“之”字后面是“属、徒”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可译为“这”。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句子可译为: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之”应该是代指庄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话也就可以译为:(您提到的这些)都是为百姓尽心做事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③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句子可译为: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这种用法现在也常用,如不法之徒、谗佞之徒、好事之徒、好色之徒、酒色之徒、市井之徒、无耻之徒。
二、用作助词,可以分五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之”字位于定语“水陆草木”和中心语“花”之间,可译为“的”。②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醉翁”是用来修饰限制“意”的,“之”可译为“的”。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之”字位于定语“鸿鹄”和中心语“志”之间,可译为“的”。
(二)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句中的“远”是用来修饰“江湖”的,按现代语法要求,其位置应在中心词“江湖”之前,但在该句中“远”却在“江湖”之后,这种语法现象是定语后置,“之”字成了定语后置的标志。②马之千里者(《马说》),句中“千里”是用来修饰限制“马”的,正确的语序应为“千里马”。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可不译。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语序应为:有何陋?②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④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些“之”字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这种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五)音节助词,可不译。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可不译。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爱莲说》)。②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鸣之而不通其意(《马说》),④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①②这两句中的“之”字可不译,“久之”翻译为“很久”即可。③④两句中“之”字用在动词“鸣”“鼓”之后,只起到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三、用作动词。当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为“到”“往”“去”等。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三个“之”字后面都接了宾语“广陵”“次所旁丛祠中”“垄上”,均可翻译为动词“到”“往”“去”。
“之”字用法灵活多变,学生难以记住。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之”字在句中的位置和结构来判定其用法和意义。
位置 |
用法 |
意义 |
例句 |
1.谓语+之 |
代词 |
他(他们)、它(它们) |
余闻之也久。 |
2.主语+之+谓语 |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不译 |
» 热点文章
空白文本框3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