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人教版必修3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
上传:gxda147369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10-30 18:12:40 点击次数:771次

1章 第2节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 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答案: D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解析: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人的血浆pH7.357.45,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的调节,B正确;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答案: B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 饮水不足,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维持体内水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错误;缓冲体系只是内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体系,B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C错误。

答案: D

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由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 剧烈运动,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A正确;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C错误。

答案: C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

B.血红蛋白、激素、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pH保持不变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A错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细胞外液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的,C错误;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D正确。

答案: D

6.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解析: 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的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盐酸或NaOH加的过多,pH会明显下降或上升,D正确。

答案: D

7.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 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答案: D

8.如图所示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是毛细血管壁,是红细胞,是血浆,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A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B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C.葡萄糖由进入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析: 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故A错误;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故B错误;葡萄糖由进入的过程是协助扩散,故C错误。

答案: D

9.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胰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内环境不仅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也是体内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故A错误;胰腺和唾液腺产生的消化酶会排放到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故B错误;尿液不是内环境,因而其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故D错误。

答案: C

10.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 组织液的增多有可能是由自身渗透压增加吸水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与之有关的血浆、淋巴等渗透压的降低而引起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填序号)D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2)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的流动受到阻碍,人体将会出现____________现象。

(4)一般情况下,健康人中葡萄糖浓度为____________,能使其浓度降低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C为肌细胞,则它所利用的O2直接从__________中获得。

(6)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①②④ ②④ (2)蛋白质 (3)组织水肿

(4)0.81.2 g/L 胰岛素 (5) 组织液 (6)

12.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__E________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4)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2)D吸收营养物质,应为消化系统;E排出代谢废物,应为泌尿系统。(3)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和渗透压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为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答案: (1)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循环 泌尿 (4)适宜的温度和PH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