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gxda147369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10-30 18:33:06 | 点击次数:837次 |
第4章 第3节
一、选择题
1.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 B、D选项描述的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则是群落具有的特征;C选项中描述的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2.下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
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
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
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
解析: 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由图示可知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答案: C
3.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C错误;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将收集到的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D正确。
答案: D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
解析: 题图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4个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 D
5.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
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②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解析: 把柱状图的顶点连起来,做成曲线,一般来说,数量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所以种群①是被捕食者,种群②会随着种群①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因为食物减少。这样孤岛不会只剩下种群②。此图与个体体积大小无关。
答案: D
6.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
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植物物种数 |
160 |
100 |
80 |
平均种数(种数/米2) |
20 |
18 |
10 |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
2 000 |
900 |
200 |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
25.0 |
49.1 |
78.0 |
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物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A错误;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物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C错误;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物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D正确。
答案: D
7.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错误。
答案: C
8.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答案: B
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B.促进了种间互助
C.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D.缓解了种间竞争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不同群落影响其空间结构的因素不同,如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答案: A
1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到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 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所致。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二者在后期竞争强烈;a与b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应呈现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生物种类 |
草 |
蕨类 |
|
松树 |
落叶树 |
地点A(山腰) |
3种 |
7种 |
15种 |
0种 |
20种 |
地点B(山腰) |
5种 |
5种 |
4种 |
2种 |
5种 |
地点C(山腰) |
9种 |
8种 |
2种 |
0种 |
0种 |
非生物因素 |
风速 |
距地1.5 m的光强 |
土壤湿度/% |
土壤中有机质/% |
土壤深度/cm |
土壤氨量(mg·kg-1) |
地点A (山腰) |
低 |
低 |
48 |
6.5 |
>300 |
9.4 |
地点B (山腰) |
高 |
中 |
35 |
3.8 |
100 |
4.5 |
地点C (山腰) |
高 |
高 |
15 |
2.5 |
<15 |
2.3 |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
(2)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
答案: (1)A (2)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 (3)微生物的分解 主动运输 (4)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
12.下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3.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芦苇丛中进行考察。请分析回答:
(1)为了调查该区域的主要生物类群丰富度,请你设计一张表格,并命名。
(2)在考察生物群落特征和结构时,需要调查生物类群的丰富度,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生物群落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特征。
(3)通过调查,他们在该芦苇丛中发现芦苇、香蒲、泥炭藓、水绵等31种植物和青蛙、东亚飞蝗、蜘蛛、螳螂、蚯蚓等19种动物以及草菇等3种大型真菌。这说明生物群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征。在这些生物中,属于该群落的优势种的是________________。
(4)有的同学提出芦苇长势整齐,在该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探究调查芦苇丛中的主要生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及判断推理能力。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而芦苇是一个物种,不能说其具有垂直结构,但芦苇丛中却生活着许多其他生物,所以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 (1)芦苇丛生物丰富度的调查表
编号 |
生物名称 |
种群密度 |
|
|
|
|
|
|
|
|
|
|
|
|
(行数可多可少,但需有“生物名称”“种群密度”等项目)
(2)物种组成 物种的相对数量
(3)物种的多样性 芦苇
(4)不对。因为在该群落中上层为芦苇等生物,中层有香蒲,底层有泥炭藓等生物,同样具有垂直结构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