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gxda147369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10-30 18:33:52 | 点击次数:859次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________内聚集在________中____________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______。
答案:1.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
2.演替 物种 种间 空间 范围和边界
3.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_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__________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赤道,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
答案: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3.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
[判断]
(1)竞争在种内和种间普遍存在。( )
(2)竞争的结果就是导致其中一方灭绝,而另一方大量生存繁衍。( )
(3)互利共生属于种间互助,对种群进化有利。寄生、竞争、捕食是种间斗争,对种群进化有害。( )
答案:①-c-Ⅱ ②-b-Ⅳ ③-d-Ⅰ ④-a-Ⅲ
[判断]
(1)× 提示:竞争属于种间关系。
(2)× 提示:竞争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双方共存。
(3)× 提示:寄生、竞争、捕食是种间斗争,汰劣存良对种群进化有利。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__________。
2.类型。
(1)垂直结构。
分层
(2)水平结构。
成因
[判断]
(1)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与光能的利用密切相关的。( )
(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 )
答案:1.不同的空间
2.(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光 阳光等环境资源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地形 湿度 人与动物
[判断]
(1)√
(2)× 提示: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不是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的特点和调查方法。
(1)动物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______法或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适用方法:常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________法和目测估计法。
3.实施过程:
答案:1.(1)样方 标志重捕 (2)取样器
2.记名计算
3.取样器 诱虫器 镊子 吸虫器 实体镜
1.一座高山上的哪些成分可以构成生物群落( )
A.全部鸟类 B.全部马尾松
C.全部生物 D.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解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群落。这里囊括了“各种生物”,A、B选项都仅指出了群落生物的一小部分,而D选项中“无机环境”不属于生物成分,因而不是群落内容。
答案:C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解析: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
答案:A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一般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小。丰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A
4.(2015·阳江检测)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B
5.(2015·汕头期末)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解析: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中可见,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答案:A
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答案:B
7.(多选)下图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分层现象仅发生在植物群落中
B.决定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高粱时,因植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所以要合理密植
D.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群落中的分层发生在植物群落及动物群落中;决定分层的原因除了光照,还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种植高粱时为了合理利用光能,所以要合理密植,高粱为同种植物不存在分层现象;农业生产中的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属于对分层现象的合理利用。
答案:AC
8.(多选)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中的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的。
答案:BC
9.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两个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 d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______。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______。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 d后,有尾草履虫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竞争。(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有尾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争斗,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其食用细菌的数量达到相对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然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变为种内斗争。(4)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有尾草履虫 (2)竞争
(3)先增加然后稳定 竞争 种内斗争 (4)不会
10.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身体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