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王钟霈语文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11-18 12:22:42 | 点击次数:932次 |
一、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
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欣赏文章的语言。
3、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四、对文中涉及的生死观的议论只作适当点拨,不作过多探究。
五、关于文章的情景交融和语言特色需要加强朗读去加强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此环节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定情景灵活安排。或从散文发展的角度引入,或从书法的角度引入,或从王羲之的佚事引入,或从文章所流露的生死观引入。
二、作者简介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此处可用几张幻灯片)
三、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四、认读与朗读
1、 学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根据课本注释给相关的字注音。
2、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3、 教师朗读或听录音,学生听清句子内部的节奏。
4、 学生每人自读一遍。
5、 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五、理解语句并翻译
1、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语句含义,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2、教师选择文中的重点语句,学生翻译,师生讨论订正。
3、学生讨论并归纳“修”“是”“信”“之”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归纳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茂林修竹:高,长
|
修守战之具:整治,治理
掌修国史:著,撰写(后起之意)
是日也,天朗气清:这,代词
|
不辨是非:正确,对的
唯利是图:宾语前置标志
信可乐也:确实,实在
|
西忆歧阳信:音讯,消息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信用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
及其所之既倦:往,到达
不能喻之于怀:代指悲伤的原因,代词
|
兴感之由:的,助词
俯察品类之盛:的,定语前置句的一种标志,助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次:行军途中驻地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致:得到,取得。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期:约定。
少长咸集:少,年少的人;长,年长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心情享受,副词用作名词;视听,眼睛、耳朵,动词用作名词。
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无标志。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一室之内。省略,状语后置句,“(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文意
争取读得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朗读可感知全文大意为:
叙兰亭之聚会,抒人生之感慨
七、本课时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
3、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朗读与背诵
可采用轮读、竞读的方式营造气氛。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讨论得出: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要点。
(一)叙宴集盛况(乐)
(二)抒发人生感慨(痛)
(三)交代作序目的(悲)
三、赏析理解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活动一:找出一~二段中写景的语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
活动二:思考作者为什么产生“乐”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活动三:朗读背诵。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活动一:本段作者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由“乐”转为“痛”?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曲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的生死观。
活动一:第四段说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在什么方面与古人相合?“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反映作者什么人生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问题: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 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又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
六、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七、作业
1、练习题三、四。
2、《细练新教材》第五课“课前应知”“课后优化1—13”。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