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资源列表 - 必修二 - 人教 - 第三单元 - 10 游褒禅山记 - 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上传:王钟霈语文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11-18 12:29:40 点击次数:1458次
e="font-family: 宋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解题: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

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宋朝人喜欢议论,常常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所以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重在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就属于这样的游记。

二、作者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即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整体思路:

全体学生朗读:

1、正音:

庐冢(zhǒng   盖音谬( miù )也    窈(yǎo)然  咎(jiù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 )道   王回深父( fǔ   

今言华(huā华(huá)实华( huá

2、概括大意,并分析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5、写同游者的姓名与时间

四、研读课文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

注意:“华山”之“华”应读作“huá”,不能读作西岳华山的“huà

步骤2:翻译每一句,从翻译中带出句式、词语等。

①略,②浮图:(浮屠),佛塔或者佛教徒(和尚)。“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为动词。“于其址”,介词结构,“在这个地方”,状语后置。“卒葬之”,“卒”,死了,省略句,应该是“卒葬(于)之”,省略介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代词,指“埋葬了慧褒和尚”这件事,“名”,起名、命名,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所谓:所说的。“庐冢”,屋舍、坟墓,偏义复词,指慧褒墓旁盖的屋舍,慧褒弟子守护慧褒坟墓的屋舍。“……者,……也”,判断句式。④“其”,第一个 指“慧空禅院”,第二个指“华山洞”。“ ,因为。“乃”,是。“阳”,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洛阳,淮阴,衡阳。“名”,起名,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句式,有原因判断。⑤“其”,第一个“其”可理解为“它的”,指石碑;第二个“其”可理解为“那些”,指残存的文字。“仆道”,省略句,“仆(于)道”(pū)。“为”,可译为“残存的”,动词。第一个“文”,为“碑文”之意,第二个是“文字”。⑥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大概因为”。谬:miù,错误。

步骤3:归纳总结:

1、句式: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有碑仆道

而卒葬之

明确:

①状语后置句,②③④判断句,②为一般判断句,“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③④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⑤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2、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miù,错误。

仆:倒。   漫灭:模糊、磨灭。

3、第一段段意:

1)介绍褒禅山概况: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

明确:名、寺、洞、碑

2)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初名⑤→指出音谬⑥

4、褒禅山的空间方位:

如下图所示:

 

 

 

 

 

 

 

 

 

 

 


第二段: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④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⑤遂与之俱出。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⑧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⑨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步骤1:朗读一遍(齐读一遍、单独读一遍)

注意句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步骤2:串讲并和学生一起口译

①其:代词,指华山洞。侧:从侧面,名词用作状语。记游:在洞壁上题写诗文以作留念。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上”,“而向上”,“以”表示顺承。顺着山而向上五六里路。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超过某个数量、范围。穷,走到尽头。虽:即使。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深:深度,名词。③拥火以入:以,而,顺承。其:似乎可以看作是“游览的人”,“游览的人进洞更加艰难,而他们(游览的人)见到的(景观)更加奇特了”。见:见到的(景观),动词活用为名词。④怠:懈怠。且:将药。⑤俱,一起。⑥尚:还。十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之一。即十分之一。其:那些。⑦盖:大概。其:洞。其:那些。至:到的人。名词。⑧方:正当。是:似乎可译为“那时”。“足以”足够来。明: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⑨其:第一个,助词,无意义;第二个,代词,那个;第三个,代词,活用为“我”。或:有人。咎:责备。之:第一个,他;第二个,的。极:尽,尽情享受。夫:代词,那。

步骤3:归纳总结:

1、重点词语: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

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活用)

或:有的人

2、虚词:

1)其:

①其下平旷:代词,代指华山洞。

②问其深:代词,代指后洞。

③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代词,那些

④其进愈难:代词,游览的人。

⑤而其见愈奇:代词,那些(景观)

⑥视其左右:代词,那些(游览的人)

⑦其又深:代词,代指后洞。

⑧则其至又加少:代词,那些

⑨既其出:助词,无义。

⑩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悔其随之:代词,我。

2)以: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词,顺承。

②拥火以入:而,连词,顺承。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连词,修饰?

3、第二段大意及结构

提问:

1)作者游览了哪些景观?

(前洞、后洞)

2)洞的特点、游览的人的情况如何?

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    深,记游者少)

(3)哪些地方表明游洞结束?

遂与之俱出)

4)“盖余所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写了什么?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注意:追记

具体分析如下: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小结: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文本框: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文本框: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文本框: 悔文本框: 记游洞经过文本框: 前洞文本框: 后洞 文本框: 记游者少文本框: 窈  寒  深文本框: 平旷文本框: 记游者甚众如图所示:(可作板书设计)

 

 

 

 

 

 

 

 

 

 

 

 

 

4、第二段写作手法分析:

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