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邓满娥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7-11-16 18:40:17 | 点击次数:429次 |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本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指导朗读时,采用多种形式,有个人读,男女生读,还有师生合读等,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人,揭题导入
1.简介诗人,板书课题。
2.读题,释题。
二、初读读顺,感受韵味
1.自由读。
2.检查反馈,正音。
(1)生词“促织”的读音。
(2)借助注释理解“促织”的意思,相机揭示注释的作用。
(3)出示“挑”的两个读音及意思让学生辨析。
“挑”有两个读音,一个是tiāo,意思是用肩膀担;一个是 tiǎo,意思是用竹棍等物体拨弄,在这儿应选哪个读音呢?(应读tiǎo,意思是孩子们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
[设计说明:对于孩子来说,词义生疏,不能据词定音,所以要借助注释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示挑的两个读音,让学生根据意义选择读音,既达到了疏通语言的目的,又渗透了三年级学段要求——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重点。 ]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
1.诗人叶绍翁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2.生汇报。(梧桐树叶、秋风、儿童、灯火)
四、深入感悟,朗读品析
(一)理解前两句
1.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指的就是诗人叶绍翁,你能找出来吗?(客)他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说明诗人离开家乡)
2.再读读这两句,想想客居他乡的诗人夜晚听到了什么声音?(秋风吹动梧叶声)你从哪个词知道风声的?(萧萧)
3.(播放课件风声)听着这秋风吹动梧桐树叶产生的沙沙声,你们感觉怎样?(寒冷)谁能读出寒的感觉?
4.指导朗读。
5.萧萧梧叶,江上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客居异乡、漂泊在外的叶绍翁,会想些什么?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想象、诵读等方式,将古诗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进而体会作者“孤寒”的心境,洞察诗人“思乡”的情感,达到“诗我两忘”的境界。]
6.自古以来,萧瑟的秋风总会勾起人们的对家乡的思念:
(1)(链接诗句逐句出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2)(链接“秋风动客情”的故事)晋人张翰祖籍苏州,但他常年远离故土家园,在洛阳为官。有一次,秋风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于是他辞官回乡,了却多年的心愿。这就是有名的“秋风动客情”的故事。
7.所以在萧瑟的秋风中,诗人不但感到身体寒,而且想到自己孤苦伶仃、漂泊在外,他感到——(心也寒)。
8.把你们的感受融进朗读中吧!指导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链接相关诗句,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进入诗句描绘的意境,领悟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
9.指名读。
10.师生合作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面三个字)
(二)理解后两句
1.(出示第四句)齐读第四句。
2.借助注释说诗句意思。
3.为什么会有这盏灯,你们知道吗?(是有小朋友在捉蟋蟀)
4.(出示第三句)齐读第三四句(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5.这种情景,诗人可能会想到些什么?(童年生活)
6.链接描写童年生活的诗句,让学生吟诵: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呢?(童年的回忆温暖了诗人的心,他的心情会变得高兴)用欢快的心情再次吟诵后两句诗。
五、体会情感,吟咏背诵
1.江上瑟瑟的秋风送来了寒冷,深夜,儿童“挑促织”挑起了诗人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诗人更加动情呢!这个情是什么情?(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朗读整首古诗。
3.背诵。
六、写字指导
1.指导“促”、“深”都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
2.自由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还被称为什么节?(生:老人节)
2.山东是指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3.题目中有一个字是全诗的中心,整首诗就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是哪一个字?(忆)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4.再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品析诗句,想象画面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独)
①“独”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交流)
②引导想象:别人举家团圆,王维怎么样?别人呼朋唤友,王维怎么样?
③现在同学们就是那独在异乡的王维,你该怎么吟诵这句诗呢?(指导朗读)
3.满腹才华的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4.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指导读)
5.的确,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6.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