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邓满娥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7-11-23 20:39:30 | 点击次数:435次 |
《孔子拜师》教案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叙事线索清晰。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文章的语言朴实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孔子对求学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再如,“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和“毫无保留”。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
《孔子拜师》一课语言简短,通俗易懂。在教学中,以“感受孔子、老子品行”为经线,以相应的语言习得训练为纬线开展教学。即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怎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指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教学目标】
1.会认“兼”等7个生字,会写“闻”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迎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学会借助资料学习语文。
5.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运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可贵品行。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直接导入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板书:孔子],来,喊喊他的名字。
2.过渡: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板书:拜师],大家仔细看老师写“拜”,左边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右边是四横。
3.齐读课文题目。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并且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孔丘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风餐露宿 远近闻名 止境 品行 迎候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看着课文题目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抓住课文题目是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2)你能选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具体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小结:借用文中的词语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设计说明:用题目扩充、概括课文内容,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候进行方法的传授,适时而且必要。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把事情说得更具体,不但帮助学生形成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而且促进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内化。]
三、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他们指谁?“人们”指的是哪些人?(老百姓;孔子和老子的学生;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2.带着理解再读句子。
3.师:读着,读着,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孔子和老子怎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四、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1.过渡:带着疑问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孔子和老子品行的句子,表明孔子品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表明老子品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2.品读重点语句。
交流一: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 [出示词卡:远近闻名]齐读两遍。
(2)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的老师?(预设:很有学问,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3)补充资料: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学生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5)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怎样的品行?
(6)所以,课文的结尾说——(生接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交流二: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曲阜在山东,洛阳在河南,相隔——[课件出示简化的地理图“曲阜和洛阳”,边说边画两个地方示意图],我们南昌到北京也不过一千多里路,我们是怎样去的?——
(2)可是,两千多年前并没有这些交通工具,完全靠两只脚走路。大家想象一下,在路上,孔子会遇到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3)引读:不怕山高路远,不管风雨阻拦,孔子一如既往,读——
不分白天黑夜,不畏路途艰辛,孔子求知若渴,读——
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品行?
(4) 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如此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孔子怎不令人感动,怎不令人心生敬意呢? 所以,课文的结尾说——(生接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词语所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形象,还原成生动的画面,从而感悟汉语言的灵动。]
交流三: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1)这里有一组近义词,看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2)在这里指谁拜访谁?做个行礼的动作。
(3)一个拜访,一个拜见,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孔子怎样的品行?
(4)所以,课文的结尾说——(生接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交流四: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由读,这里又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它们又有何异同呢?
(2)把“迎候”换成“等候”好吗?为什么?
(3)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老子的资料。(课件出示老子的简介)
(4)作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城门口去迎候一个学生,你们能感受到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5)所以,课文的结尾说——(生接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6)再读这段话,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7)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是——“学无止境”。用“学无止境”说两句话: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
孔子之所以——,是因为——
(8)小结:“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勉。
[设计说明:“学无止境”,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不远千里,历尽艰辛到处求学的原因。紧扣学无止境,引导学生先后运用从字面上、联系上下文、拓展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不仅教给学生读书的多种方法,而且把“学无止境”的思想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帮助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理念。]
交流五: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孔子和老子怎样的品行?
(2)小结:这正如著名的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老子作为老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孔子作为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难怪——(生接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用心感受学生是怎样认真学,老师又是如何孜孜不倦地教的。
五、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1.其实,孔子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集中在一本书里,那就是——《论语》(课件出示论语的封面)。在《论语》中有这几句名言——
[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论语》中还有很多话,大家在课后可以找出来读一读。
3.把找到的名言记录在你们的摘抄本上吧。
4.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文化在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节点,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为大家打开的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灿烂的中华文化。
六、学习生字
重点提醒“迎”的写法。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
(学无止境)
孔子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学而不厌)
老子 迎 候 毫无保留 (诲人不倦)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