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admin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5-3-27 22:42:12 | 点击次数:796次 |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
李商隐 |
字号 |
名轲,字子舆 |
|
朝代 |
战国 |
籍贯 |
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
|
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 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
主要作品 |
与其弟子著《孟子》 |
|||
作品风格 |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
二、文本知识
1.《孟子》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 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 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 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三、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意思是: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意思是: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意思是: 。)
涂有饿殍(“ ”通“ ”,意思是: 。)
2.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 )
(2)河内凶( 古义: 。今义: 。 )
(3)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 )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 )
(5)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 )
(6)或百步而后上( 古义: 。今义: 。 )
(7)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 )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上无罪岁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谨庠序之教
(4)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4.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⑤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3)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4)凶
①河内凶。
②汉初匈奴凶黠
③甫闻凶讯
④缉拿元凶。
⑤凶多吉少。
(5)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7)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填然鼓之。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8)以
①请以战喻。
②以时入山林。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内容探究
5.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填空。
(1)《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 的一次对话,围绕“ ”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 ”的具体内容。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措施。
(2)孟子提倡 ,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其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 ,即用仁爱之心来爱民。在本文具体指: ,使民生有保障; ,使百姓 。
6.孟子行王道的主张,在文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直,通“只”,“不过” 无,通“毋”不要 颁,通“斑’ 涂,同“途”,道路
2.(1)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河:黄河。今泛指河流。(3)请:请允许我。今指请求。 (4)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5)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6)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7)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
3.(1)①打鼓②种植③穿④称王⑤归罪(2)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认真从事(4)使……迁移
4.(1)①cù 密、细密②几、若干③命运④shuò 屡次⑤数目、数量(2)①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发射③征发、派遣④开放⑤发出、抒发(3)①尽②承受③胜利④超过⑤宏伟的(4)①饥荒② 凶恶③不幸④ 杀人的人⑤不吉利的事(5)①更②增加③施加④放⑤夸大(6)①介词,比②介词,对③介词,在④介词,到(7)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无意义③代词,代百姓;助词,的(8)①介词,用②介词,按照③介词,把④介词,凭借⑤介词,因
5.(1)梁惠王 民不加多 仁政 分析原因(2)王道 仁政 不违农时 施行教化 知礼仪
6.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